496 书是值钱的东西!-《横明》


    第(2/3)页

    连国子监学生写过作业的纸张,都要按月回收。每年春节的宫廷烟花爆竹,也都是用旧纸制作。拿好纸做名片,在当时都是“奢亦极矣”。糊墙?可不就是烧钱!

    但到了距离老太监抹眼泪没几年的成化年间,年节时的烟花爆竹,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渐渐都改用了新纸。

    再到一个多世纪后,精美纸张制成的名片贺卡,已成为人社交必备。当年“奢亦极矣”的奢侈事,早已是寻常事。

    但是啊,那也要看相对什么来说。

    对于过年的爆竹来说,用纸就用吧,毕竟量不算大。

    但是印书就是另一回事。万历年间五十张“大呈文纸”价格,相当于一斤香油。

    五十张“毛边纸”价格大约是六瓶烧酒。

    贵么?

    比较起明初的时候,自然是便宜的不像话。

    如此改变,正来自于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明突飞猛进的造纸技术。

    到了明中后期,明代的造纸产业,已经形成“槌洗”“漂洗”“漂白”“抄纸”“培干”等一整套流程。不但产量暴增,纸张的种类也大大增加。

    单是江西一地,生产纸张的种类就有二十八种。东南地区,都成了造纸重镇。纸的用途,也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

    在明同时代,欧洲虽然也有造纸术,但只能制造粗硬的纸。制造大幅宣纸技术,就是当时欧洲人迈不过去的门槛。

    想要能造出来,一直要等到乾隆年间,法国财政大臣杜尔果给传教士们下死命令,他们才不惜一切代价学到中国的造纸术。

    欧洲人才如愿造出巨幅纸,成为18世纪欧洲文化的重要助推……

    说回人手一本书的情况,这是石老四羡慕嫉妒的地方。

    要知道,虽然一本书用的纸张不多,但是雕版和印刷,也同样是费劲的两个环节。

    尤其是现在,活字印刷并没有后世那么方便,所以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

    那样的话,一本书下来的价格,要翻上不知道几倍!

    这一切,让自认为见过些许世面的石老四难受不已。

    是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么?

    虽然说纸上比他小时候便宜很多,但是何时书也变成这般?

    等等……

    他突然又想到,那个扫盲的意思,是扫除那些不识字之人?

    石老四不知道为何,自己竟然能想清楚,扫盲的含义是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