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1)“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2)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 实际上,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 (3)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net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4)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吐蕃王朝虽然对外将其所占有的地域总称为“吐蕃”、“大蕃”,但是在其内部区别各个地区时,别有习用的名称。吐蕃王朝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包括了今天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雅隆河流域,历史上一直是自治区境内社会经济最为达的地区。 在习惯上又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祥之地,拉萨是吐蕃王朝的府,故称其中拉萨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和“约茹”为“卫”),意为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茹拉”合称为“藏”,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 “卫”和“藏”合称为“卫藏”,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吐蕃王朝后来征服的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被称为“多康”,“多”意为路口、河谷口,“康”意为区域,故“多康”意为吐蕃王朝向外展的通道和基地,同时亦有外围地区之意。随着吐蕃王朝向东北方向的武力扩张,“多康”的范围逐步扩大,后来又把黄河上游到河湟谷地的地区称为“朵思麻”,即“多康”地区的下部,又因这一地区包含阿尼玛卿山和朵拉仁沃山(小积石山),故又称“安多地区。“多康”的其余部分仍沿用“多康”的名称,即后来所说的“康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吐蕃王朝派遣大臣主持这三大片地域的军政领分别举行盟会的记载,这样,由于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到吐蕃王朝的后期,乃至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青藏高原延续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中,青藏高原的居民习惯上把青藏高原分为“卫藏四茹”、“多康mdokhams”、“朵思麻mdosmad”等三大部分。? 元朝统一藏族地区,扶植萨迦派建立地方政权,同时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一系列的军政机构。开初,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慰司,作为管理整个藏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还为此在河州居住两年多。后来因为所辖地面太大,又在康区设置一个宣慰司,到128o年八思巴圆寂后,元朝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卫藏设置一个宣慰司。 这样,到元朝中期时,整个青藏高原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一是“朵思麻”,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思麻宣慰司),管辖今青海省大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坝一带;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时的“多康”,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辖今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云南省迪庆和自治区昌都以及那曲专区的东部;。 三是卫藏阿里,设乌思藏纳里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即吐蕃王朝时的“卫藏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区,也即是今自治区所辖区域的大部。元朝在总称藏族地区为“吐蕃”之外,在讲到藏族地区的各个部分时则常用“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等名称。由于元代藏族地区又被归入“西域”的范围,元朝总称西域各族为西蕃(或写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时又习称藏族地区为“西蕃”,有时又异写为“西番”,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称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这种非正式的把“吐蕃”改换成“西蕃”、“西番”,是后来出现一词的第一步,但是却并不是从“西蕃”或“西番”演变来的。 对于xZ的了解,李强并不会比这个市长要差,但是此刻却乐得听他的解释,毕竟有了一个这样的导游,李强也不会抢了他的风头,而钟文秀本身也喜欢听这些东西,两人于是就一边逛一边听这些事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