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入寺拜佛-《墟镇》


    第(3/3)页

    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的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避难于蜀,许多著名画师也随之而来,使绘画之风大盛。仅在大慈寺中,就有壁画千余堵,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苏轼也曾赞誉为“精妙冠世”。

    后来,唐玄宗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街头施粥,救济贫困百姓,并为国家祈福。他深受感动,乃赐田一千亩,并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

    而现在大慈寺山门上的“大圣慈寺”匾额,并非民间传说的唐玄宗或唐熹宗所书的御匾,实为光绪年间之物。

    该匾高约7o厘米,长约3米,为红石雕刻而成。年款为“光绪六年佛成道日”,落款为“楚蕲黄云鹄书”。其两旁各有一小石匾,分别刻有“真解脱门”、“大光明路”字样。

    大慈寺历史上就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的中心。

    唐代新罗国无相禅师,原为新罗王子,开元十六年到长安,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入蜀参拜智诜、处寂禅师。玄宗幸蜀,复获召见,并命重建成都大慈等寺。

    无相禅师重建的大圣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间。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可谓规模空前。

    贞元年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颇具声望的讲经胜地。

    唐穆宗时期,高僧知玄讲经于普贤阁下,听众每日达万余人之众。

    大慈寺现存的殿堂实际上是清朝的顺治到同治年间,才6续重建起来的。寺内殿宇宏丽,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