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章、来者不善-《大明绿色风暴》


    第(2/3)页

    王猛知道是百户在给自己长脸,赶忙站起来接过烟叶,给每个旗官派分,就是王青手下的工头李木匠,也拿到了一小把。

    “石堡守卫,就由秦总旗安排了,本官不插手,”萧夜环视一圈这些军官,脸色郑重起来,也让军舍里闹哄哄的声音,安静下来。随后,萧夜通报了其他三个旗官的任命。

    “你们能打退鞑子的袭扰,甚是不错,这里和白龙湖的通道,不能中断,”萧夜遥遥一指白龙湖,“那里的矿料,是咱们最需要的,富贵楼里的物资,也需要这条通道畅达,”

    “所以,今天我来这里,就是要和大家商议,如何打通去往白龙湖的道路,鞑子封锁草原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冬天,”他话里隐隐透漏出的信息,其他人不太明白,但王猛却是心里豁然亮堂起来。

    看着王猛沉吟的面孔,萧夜就知道,自己挑选出的这个总旗官,应该是选对了;没有脑子的总旗,最多不过是一员猛将,但这里需要的是会动脑子的旗官。

    两年来野外风吹日晒,加上和鞑子不断的交手,互有胜负之下,王猛这个青涩的军士,已然有了成熟的模样。

    “所以,本官决定,在离石堡二十里外的戈壁滩附近,修建一座石堡,”萧夜的话,顿时就让军舍里热闹起来。

    白天里还有鞑子来骚扰,晚上百户就有了前出草原的打算,虽然只是不远的二十里外,但这个消息却是让大家很吃惊了。

    “百户,那里虽然在戈壁滩边缘,但地势平坦没有遮蔽,鞑子可是随时能赶到,一挨到了春季,他们恐怕,”眉头紧皱的王猛,对萧夜的打算并不看好。其他的旗官,也是低声嘀咕着,没人赞同这个新奇的想法。

    只有大咧咧的秦石头,拿着锃亮的铜烟锅,忙不失迭地塞着烟叶;对他来说,只要百户下令,就是去双塔湖那里,也是抬脚就走的事。

    “无妨,大家有话就说,说的不周全也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本官也不是神仙,想不到的地方还要你们指出来,”萧夜笑眯眯地盘坐炕上,拿起茶杯喝着热茶,随手掏出了一张地图。

    他看着地图,耳边听着旗官们的意见,直到屋里再次安静下来,这才一摆手,“李木匠,你给大家伙将将,那个石堡该咋样修,”

    言尽于此,众人知道,百户是下了决心了,那个石堡非修不可了,于是,包括秦石头在内,旗官们心里开始火热起来,那个石堡的总旗,该是从这里选出吧。

    不赞成归不赞成,但百户既然敢下手,他们自然要围着军令转了,谁不愿意自己手下的军士越多越好?

    “是,百户,”面目黝黑的李木匠,从身边的背包里,掏出一张黄纸,这种不算便宜的草纸,在甘肃镇一带的私塾里很普遍,但也是军户们早先买不起的斯文物件,现在竟然在王大力这里很随意地见到了。

    展开黄纸,上面用墨画着交错的图案,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这种建筑,是王大力一帮子匠人,和王青他们一起琢磨了好几天,这才有了雏形。

    “修筑戈壁墩堡,冬季风大阴寒高度不能太高,而且夏季太热,里面有人驻守难以忍受,所以,我等商议过后,建议修筑一个十字暗堡,凭着现在的火器,足以抗拒鞑子的骑兵,”指点着图案,李木匠说道。

    这种墩堡,一般修筑在地下,一半修筑于地上,而且上半部几乎被封闭起来,隔热防风,就是鞑子的角弓,也难以射箭入内;当然,厚度足够的话,那虎尊炮的炮弹,就基本上不起作用了。

    十字型的墩堡,半埋地下的四个分支暗道,三短一长短像一支鹰爪,长五丈短三丈,末端各有一个暗堡,中间一座不大的四方墩堡,长宽各五丈,高三丈有余;入口就建在南面一个分支暗堡下方,虽然看起来相当结实,但需要的灰泥数量,比起马道石堡来,只多不少。

    墩堡外观直上直下,最上端设有带垛墙的平台,就连甬道也在建筑内部,这是大家最直观的看法。

    最关键的是,近乎封闭的墩堡各处,都有隐蔽的射击口,军士拿掉甬道墙壁上的填石,开火射击后,再把碗口大点的填石堵上,就可以放心地另换地方了。就算鞑子找到了射击口,想爬进来?那就练就好缩骨功再说吧。

    戈壁墩堡经过李木匠的解说,大家这才凝神重视起来,这种几乎全身是刺的石堡,哪怕鞑子兵爬到了堡顶上方,恐怕也难以入内。

    不过,眼下天寒地冻的,能去那里开始修建石堡吗?李木匠也不清楚,尽管从黄家执事那里,得知在低温天气下,给灰泥掺入适量的青盐,就可以大大提高灰泥凝固的硬度,只是现在的气候真的不是建筑的好时候。

    “本官知道现在气温太低,匠人们手都难以伸出,所以,目前只是先把地基挖好,驼队可是带来了五百的土工弹,一旦可为,下一批马上运到,”萧夜明白急于求成的后果,戈壁滩上的白毛风犀利,冻死军士匠人的事他干不出来。

    “况且,此次本官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就种在石堡附近,明年牧草反绿后,哼哼,就是鞑子也得看清楚了再下脚,”萧夜冷哼一声,眼角闪过一丝寒意。

    他的话,虽没有明说,但在军舍里的众人,后背上突地一凉,那好东西,不消说,肯定是藤草了。

    想想被藤草环绕的戈壁墩堡,就是满心热枕的秦石头,也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向百户提出来,去哪里值守了。

    商议完毕,有伙夫端上了大盆煮熟的马肉,加了沙葱、八角佐料的大块筋肉,虽然糙了点,萧夜却是吃的津津有味,麦酒喝了两杯。

    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天色尚黑,石堡门口的台阶上,就有大队骡马、战马被牵了出来,小心地走下冻的光滑的石阶。

    三人一队的斥候,早就放出去了,按时间算,黄汉祥他们的驼队,最晚今天也该到了,必须有人在外面接应。

    五十名军士护着骡队,十几个穿着厚厚皮袄的工匠,拉着载重的骡马,前面还有两辆拖架,一个上面装着那挺重机枪,另一个蒙着厚厚的牛皮帐幔,有百户亲卫守着。

    萧夜、王猛带着队伍,出了大沟,直直向北行进了二十里地,这才停下了脚步,身下的战马也累的嘴角泛沫。

    找到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军士散开两队,秦石头带队居中在附近架起机枪,开始戒备,工匠们忙着清理脚下的积雪。

    十名亲卫把拖架上的牛皮帐幔,解去绳索摘下,露出了一个幽青的石磨;为了确定这个石堡位置,萧夜不惜让马道石堡磨坊里停工了一个,军户们可以好好地休息几天了。

    丙字号石磨搬下放置在坚硬的沙地上,有亲卫随意地捡拾了几块石头,塞进磨眼里,一人转动磨盘,很快就看见有细细的淡黄色灰泥粉末,从槽口里流了下来。

    “百户大人,就这里了,”验看过灰泥粉末,亲卫大声地喊道,随着远处萧夜的手势,一个高大的帐篷竖起,罩住了这个醒目的石磨。

    见亲卫把帐篷竖起,李木匠带着几个工匠,选好位置,抡起铁钎大锤,在冻土上凿挖出了几个洞坑,把一枚枚土工弹放了进去。

    “彭、彭、彭,”随着低沉的爆炸声,碎石沙土飞溅,两人深的巷道开始挖掘,骡马拉着两根长绳,长绳末端串绑着几个镶铁皮木箱,装运土石就靠它们了。

    有着土工弹的大量使用,五丈长一丈宽的巷道,半天时间就有了模样,深度只挖到了三尺,由于没有铁条运来,巷道上方的灰泥盖板无法打制,现在只能摆在那里了。

    但是,冻土地带土层的坚硬,让土工弹消耗巨费,四方墩堡那长宽各五丈的地基,还没挖出一半,土工弹就消耗殆尽了。

    萧夜亲自带着亲卫,把上百截一尺长的藤草枝干,沿着墩堡四周外十丈方圆,挖个深坑全部埋上,把混着积雪的浮土砂石填上就好。

    下午时分,余山带领一队军士,押运着三十多头高大的骆驼,满载矿料,出现在斥候的望远镜里。停顿了近半个月的通道,趁着寒雪天,白龙湖的人马出现了。

    见此情景,萧夜相当高兴,等到余山赶来见礼,遂询问了白龙湖情况后,让他指挥军士,把矿料全部就地卸下,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这些矿料没人会在意。

    “今后鹰爪堡建成,白龙湖矿料,运送至此为止卸下,不用送往马道石堡,”

    两队合一,萧夜带着军士工匠们,把石磨架上拖架覆盖捆绑结实,天黑前直接返回了马道石堡;一天下来,众人连冻带累,要不是暖手,还有几个营房帐篷能轮换抵挡风寒,怕是一半的人都得带着冻疮回去。

    路上,余山和几个白龙湖旗官,对秦石头看护的拖架很是感兴趣,但有百户在旁,只能忍着好奇先回石堡了。

    马道石堡,赶回来的萧夜,吃过晚饭后,在军舍里召集了众旗官,当众宣布了白龙湖兵制一事,把委任黄汉祥、余山、杜丁为百人长的信件,交给了余山。

    三个百人队,三个百人长各执一队,但战时余山、杜丁归属黄汉祥统管,他的资历也足以服众。
    第(2/3)页